闪爵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闪爵小说网 >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157章 想裁军?问过我了没有

第157章 想裁军?问过我了没有

第157章 想裁军?问过我了没有

这小太监居然是童贯?

但其实仔细想想也很合理,北宋的宫廷从来都是以小而闻名,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太监想要扩编还真不象文官那么快。

毕竟就算有充足的穷人愿意卖孩子,切了之后总要有个修养的时间,而想要到赵的身边办事,至少得要学习,得知书达理,识文断字,人长得还得看着顺眼,天性上还得聪明灵俐,还不能是小聪明,恐怕是新扩招的太监根本也来不及用呢。

这么多的要求这么一卡,其实剩下的自然就没多少了,这童贯既然能在未来几十年成为大宋第一太监,连自己这么个只有基础历史知识的现代演员都称得上是如雷贯耳。

那么自然他年轻的时候,在一众的年轻太监之中,也一定是要出类拔萃的,自己这么个小蝴蝶翅膀一扇,这不就提前出头了么?

“你是李宪的人啊。”

“是,小人的干爹是李都监的弟兄。”

“合理,很他妈的合理,来来来,童供奉,坐,坐。”

王小仙一时也是有点见猎心喜的感觉,在他那浅薄的历史知识认知里,眼前的这货似乎历史评价不怎么好,包括水浒传在内,传统史观中这货似乎是北宋的灭亡原因之一,是奸贼中的奸贼。

然而似乎与此同时他也是有一定的军功的,以至于在评价上颇有些争议。

穿越过来这么久了,这北宋的文官是什么尿性他自然也没有道理还不清楚,太监领军,那一定是只能赢不能输的,只要是输了,就一定会将各种各样的黑锅扣在其头上。

靖康之耻这么大的大黑锅,不往这太监的身上甩那就见了鬼了,因此恐怕这奸臣之名也未必就实了,北宋中后期多用太监监军甚至是领军,这是有着结构性矛盾的。

因此王小仙一时对这童贯极其的好奇,还真和他就这么聊上了,一时还真就是忘了赵项居然没有在第一时间见他的事了。

“童供奉哪年进的宫,今年这是多少岁了?”

“童供奉哪里人啊,家里以前是干什么的啊?”

“童供奉都读过什么书啊?你现在既然是做贴身小黄门将来肯定会被重用,将来有什么志向呢?是想进三直?还是想进羽林卫?还是进军械监?”

这童贯也是懵的,完全不明白为啥这江宁公会对他这么感兴趣,还以为他只是单纯的人好,是对谁都这样,一时心里还颇为舒服,他本来的任务就是和王小仙崂嗑,拖延时间,自然是知无不言。

【听说这江宁公是文人中少有的不歧视宦官的,甚至跟李都监还是兄弟呢,如今与其接触,确实是如沐春风,和其他的文官完全不同啊】

“在下现在只是一个小黄门,和几位都监是完全没法比的,也没想过那么远的事,现在也只是想,能够好好伺候官家,不出差错,就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这小黄门的位置,咱家就算是干一辈子也行啊。”

王小仙笑道:“哪有人会干一辈子小黄门啊,锻炼好了,还是要放出去做事才不浪费的,实不相瞒,我倒确实是有一些想法,你想没想过出去做个监军,监工之类的?

我确实是打算再建一个专门监察股票发行,交易的衙门了,有用宦官的想法,要不我跟官家说让你来挑大梁试试?”

童贯闻言连连摇头:“不行的,不行的,我不行的,我只是小黄门,只是黄门而已,哪能跟几位都监相提并论。”

王小仙面上只是笑,没有多说什么,有些事他也只是在脑子里有个粗浅想法,实际上并不成熟,不提也罢。

“对了,官家和王相公在聊什么呢?这么秘密和关键么?大过年的,这俩人加班也没个够么。”

“啊这—这—小人就不知了,不知了。”

王小仙给他翻了一个白眼。

“我又不是妒妇,难道还会介意这种事么?你这么紧张干什么,不带我很正常么,跟你说,政治上的事,一定要学会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这大过年的还要加班讨论的,一定是大事,理解,是理解的。”

童贯连忙又去给王小仙点茶,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却是看得王小仙也不禁觉得好笑,同时也通过这童贯的表现,确定了王安石和赵项确实是在商量大事,而且是特意瞒着自己,至少是并不希望自己参与的。

【那看来一定就是这样了,这么不想让我参与,那看来应该就是军政了,会是赵项的意思,还是王安石的意思呢?

这童贯,到底经验还是浅,虽然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但现在到底也就是王小虎那个岁数,再怎么机灵,聪慧,阅历经验这玩意不经历练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几句话的功夫基本就被王小仙把底给摸了。

如果这黄门还是李宪,或者王中正,自己是万万摸不出这个门道的。

【会是什么事呢?】

一件事如果是王安石不希望自己参与,那恐怕十之八九,会是想要保护自己,应该不是为了提防自己跟他争权,他现在的资历毕竟还太浅,再怎么受重用,要说进两制之臣威胁到他,那恐怕还是不太可能的。

而如果是赵不让自己参与,莫非,是他当真对自己产生忌禅了?军权,这么敏感么?

按理来说,王小仙是根本没有任何黄袍加身的可能性的,他是文官啊!

自古至今,从没听说过有纯文官能颠复了天下的,嗯至少很少的。

最关键的是,大宋开国百年,将门遍地,即使是按照王小仙搞的那个军户代表制度,军队中的中高层也一定会充斥着大量的勋贵阶层。

这些勋贵阶层都是你老赵家的亲戚啊,你们互相之间早就都已经联姻一百多年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当初赵项能同意这个,图的不就是个赵亡宋不亡么。

军改之后的大宋,确实是有可能会在将来再出一次黄袍加身之事的,但这个黄袍加身的对象应该只是你们家亲戚才对啊,我一个文官,真干了这样的事,你们家那充斥着禁军上上下下系统性所有岗位的勋贵阶层,能认么?

【这赵项,真的会这么蠢么?】

不过话说回来,赵如果当真忌惮自己,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若是他敢把这份忌惮给表现出来,并且对我有什么实质性的打压动作的话】

那自己直接来个以死证忠报君王,不就得了么?

这他妈多省事儿啊!

以自己现在的威望,真要是这么个死法,怕不是得奔着岳飞那方向去了吧?

这么一想,王小仙甚至还真有点迫不及待了呢,这种死法是民间对大忠最喜闻乐见的死法了,说不定还会给他编排各种话本故事。

说不得在话本里,王安石就成了那个迫害忠良的大反派了也说不定,毕竟潘美都能变成潘仁美么,那这么看来自己这香火不会比杨老令公差吧?

而如果这二者都不是,是两人都同意不让王小仙参与。

那就很有可能是在干什么伤天害理,琢磨着让老百姓成为变法代价的事了。

那自己就更应该他们了啊,这不妥妥的正面角色么?最好能逼得他们为了大局弄死自己才好呢。

这要是能死成于谦妥了!

当即,王小仙的眼珠滴溜溜溜溜的乱转了起来,琢磨着这件事,自己到底要怎么才能参与进去。

一警,见童贯还是小心翼翼,眼神里却明显带着单纯的样子,暗想:【还是得从他的嘴里套话才行啊。】

“童供奉将来,想要领兵打仗么?说真的,你说咱们宦官,现在若是想要上战场的话,到底是走我大哥李舜举那边的路子更方便,还是走张若水供奉的那条路子,走羽林卫的路子方便?童供奉以为呢?”

童贯闻言笑着道:“江宁公这是考我了,嗯——恐怕是·除非将来有咱们官家御驾亲征的时候,否则是羽林郎,恐怕绝大多数都是要被出身高贵的虎责郎所压制的,羽林的职责更多的还是为了保护官家的安全,要说前程,恐怕是不如军械监那边的。”

“您?江宁公您想要上战场?”

“怎么,你不知道么?我这人的志向就在于此,我跟大哥结拜的时候就说过,这辈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做一方经略使,乃至安抚使。”

“哦?江宁公居然还有这样的志向么?”

“是啊,我还特意求过大哥,想让他给我弄到西军前线中去呢,可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帮我这个忙呢。”

童贯:“李都监怎么会是不肯帮忙?我朝军制,本就复杂,咱们这些宦官便是有临时有了差遣去处理军务,回来了,也依旧只是普通阉宦而已,更何况文官做军职,哪是咱们这些阉人能够胡乱插手的,江宁公您这么想,可误会李都监了。”

“那你说我怎么能当上经略使呢?”

“江宁公您这就是在考小人了。”

“没有没有,真心请教。”

“对于江宁公您来说,将来做到相公之位,定然也是指日可待之事,到时边境若有大战,朝廷自然会派您做安抚经略史。”

王小仙白眼道:“唐公曾跟我说,我这性子若是一直不改,这辈子都别想进得了政事堂的,相公我是不敢奢求的,安抚经略使更是从来就没想过,能做一路普通的经略使,我就心满意足了,就你说我这次去河北砍的那个李肃之,他不也是经略使么?难道我将来成就还不如他了不成?”

童贯:“我朝官制,历来繁复,李肃之怎么当上的这经略使,小人却是真不知道了,我朝文官,除了朝中相公外出当经略使的,其他的文转武,似乎都有些因缘际会,各种巧合的成分?”

王小仙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是啊,文官去当武将,本来就大多都是赶鸭子上架,绝大多数,都是因缘际会的巧合。

文官都是读圣贤书学习起来的,说真的,又有几个是会打仗,打过仗,有着相关经验的呢?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我大宋的兵力国力,都是这么败坏的,可恨,可恨。”

童贯闻言讨好地顺着说道:“前朝荒诞,导致军事荒废,幸赖官家励精图治,锐意变法图新,所为的正是这军政变革之法,又有您和王相公两位贤臣辅佐,富国强兵,一雪前耻,重振中华,指日可待。”

王小仙:“军改?将兵法啊,呵呵,哪那么容易呀。”

童贯大惊:“您,您居然知道将兵法?”

说着,还忍不住本能的,瞅了里面勤政殿的方向一眼。

【里面果然是在讨论将兵法么?】

当即想着道:“知道啊,不就是将天下军队去掉那些复杂的编制,统一只分成一个个的将,由朝廷统一管理么,这主意,早在江宁的时候就是我跟王相公提的。”

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是王小仙前世的时候在课本上看来的。

还是那话,王小仙不算是什么厉害的历史爱好者,却也不算是史盲,王安石变法到底是进了高中历史课本的东西,几条主要措施的内容,影响,意义,他都背过,甚至高考考题里还考过呢。

知道和军政有关,就想到这么诈这童贯一下,看童贯这反应,里面应该是在探讨将兵法没跑了。

“江宁公,您,您是咱们宦官的自己人,宫里的宦官都知道,真没想到,王相他居然是这样的人呐,这既然是您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居然是他提出要背着您。”

【王安石提的么,是为了保护我?将兵法为什么要保护我。】

王小仙依旧是眼珠转个不停,这童贯,比自己想象中的似乎要更加好忽悠得多。

当下连连摆手道:“那倒无所谓,无所谓,我这人,从来不在意这些,只要是为朝廷好,为大宋好,个人得失,不去计较,不计较。”

“江宁公真是高风亮节啊,佩服,佩服,江宁公小人斗胆说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满朝文武,小人唯独对您是崇拜备至,无以复加,不止是我,宫里面所有的宦官有一个算一个,跟我想的都是一样的,都说您江宁公眼里只有大宋的穷苦百姓,心里头就没自己。”

说着,王小仙直接起身。

童贯连忙拦住道:“快了,快了,应该很快就能谈完了。”

“是么?将兵法挺复杂的。”

“真快了,这事情都已经谈了两个多月了,就是计划着过年之前谈完,过年之后直接施行了。”

“这么大的事,为什么非要赶过年之前谈完啊。”

“为了省钱啊,今年过年,朝廷给全国的将士们,尤其是京畿附近的禁军都发了不少好东西,而且年后开了春,也正是百姓回乡农忙耕种的时候,空出来的岗位也多。”

【是裁军啊。】

【王安石和赵项这两个人做事,都有些贪大求全,都有着一股只争朝夕的劲儿,既然这么不想让我参与该不会是想要快刀斩乱麻吧。】

【很有可能,这种事要想做得成,恐怕还非得是快刀斩乱麻不可,越是拖延,缓裁慢裁,反而就越是容易裁出事儿来】

【裁军是肯定得裁的,但要是裁得急了没有妥善的安置这他妈就不可能有妥善的安置!】

他记得上辈子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好象是提过一嘴,赵和王安石两个人是将大宋的一百一十万禁军一口气压缩到只有五十几方的,相当于是裁掉了接近一半。

当然,军中吃空的问题是很严重的,有人甚至说仁宗朝的军队空可能会有一半,可问题是裁撤之后难道就没空了么?挤水分,这好象比裁军还难呢吧。

历史规律,一半不都是裁的都是干活儿的,不干活儿的和空饷留下么。

这似乎也是论证王安石变法最内核的一个成功之一,上辈子学这一段的时候也没多想,也觉得这事儿干得确实是漂亮,毕竟兵的问题确实是给解决了么。

可是现在想想这是北宋,不是当兵光荣的现代社会。以王小仙对这个时代现在清楚的认知,这年头的宋人,至少是在他变法之前,但凡还能有点别的招,哪怕是去要饭,轻易也不会去当兵的。

要不是宫里岁数大了的就不要了,喜欢从小培养的话,他甚至觉得在大多数的百姓眼里,阉了自己当太监,这出路都比当兵要好。

那么这些裁撤下来的兵,哪去了呢?

王小仙一时好象是知道为啥这俩人不让自己进去,要背着自己聊了。

俩人这样的搞法,如果象历史上那样,国,确实是救下来了,至少是确实把国祚给延长了,哲宗朝能够取得一定的军事胜利恐怕和他们俩的将兵法也是有关系的,甚至这应该就是哲宗朝军事胜利的基础。

但是那些被裁撤掉的,尤其是那些军中的老弱,他们的命呢?

史书上轻飘飘飘的一句话,历史课本上随随便便的一行功绩,真不知,是有多少人在为此买单了。

【裁军是吧,那我却是非得给你捣点乱子不可了,想裁军,不给被裁的将士们足够的保障,我可非得让你这军,裁不下去不可。】

【这事儿好啊,我挡在前面,是同时挡在他们两个人的志向上,裁军是大宋的刚需,我若是敢做绊脚石,他们俩绝不会对我手软,而且这事儿,必然会让赵项对我更加忌惮,他就算本来对我不忌惮,这下也真该忌惮了】

【只要这件事我死拦着,十之八九,他们也就容不下我了,到时候我干脆一脑袋撞死在这大殿之上,老百姓那还不得感激死我呀。】

完美,计划通!

这般想着,王小仙却是已经不愿意再和童贯继续说下去了,虽说是个历史名人,但是见猎心喜的劲儿过去了之后,其实不也就还是一个小黄门么。

他现在认识的历史名人多了去了,这人出现的最大意义,就是更真切的告诉了他,这童贯和小蝶小虎几乎都是同龄人,这么一想这北宋的亡国之祸,靖康之耻,或许真的是不远就是了。

赵项和童贯也确实是都没有忽悠他,真的只等了两刻钟的功夫,便有另一个小黄门来叫他们进去,说是官家要召见他了。

王小仙进殿之后见赵和王安石都是一副颇为疲惫的样子,但见了他脸上却是也都露出了笑容。

“介白回来了啊,这半年来朝中诸事事事不顺,就唯独河北,自你去了之后几乎都是好消息,真是国之栋梁,变法的先锋大将,朕的肱骨臂膀啊!哈哈哈。”

“官家不怪我胡作非为就好,这一次,也杀了不少人,甚至连经略使李肃之都给砍了。”

“砍了就砍了,他李肃之竟敢截杀你这个钦差,分明是自己找死,我大宋对这些士大夫们,就是太宽仁了,才导致如今他们变得这般如此肆无忌惮,我看这天下,现在就缺一个介白这种,敢动手,敢杀人,敢为天下先的人,真不愧是我大宋神剑!”

也没提让他在外边等的这个事儿,而是热情地招呼他上前,还让人拿了一点零食过来君臣三人边吃边聊,想让他讲讲这一次河北之行具体的一些情况。

然而王小仙既然知道了他们的心思,作死之心都已经蠢蠢欲动了,又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汇报工作呢?

却是突然发难道:“官家,王相,这次我从河北回来,都有听说咱们在洛阳郑州等地都已经开始尝试着裁军了,这是在给年后的大规模裁军做准备么?”

“臣斗胆问上一问,此次裁军,具体是打算裁撤多少呢?如果裁撤,那些被裁撤下来的兵卒要如何安置呢?”

问完,就见赵项和王安石两个人的脸色立刻就铁青起来了。

赵:“呵呵,哈哈哈,介白啊,你刚从河北回来,已经很辛苦了看,你看看你这大半年,这是做了多少事啊,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别想这些事了,给自己好好放个假,不管什么事,咱们等过完年再说。”

【没跑了,俩人刚刚肯定是在商量裁军的事】

当即却是梗着脖子反驳道:“军中确实是已经有谣言出来了,朝廷若是没有此意,臣以为,还是提前辟谣比较好,让将士们也能安安心心,踏踏实实的过个好年,若是有,那—-臣以为,不如将安置之法,也尽可能在军中传播一下,让将士们能够安心啊。”

说着,王小仙还长长地叹息了一声道:“臣虽然也想好好过个年,可是一想到我大宋不知有多少兵将,只因这谣言的影响,没有一个好年可过了,臣这个心,宛如刀绞,这个年,还如何过得下去呢?”

赵项一时尴尬不已,却又忍不住问:“军中谣言,当真已经这么严重了么?将士们当真都在讨论年后裁撤之事了?”

说着,赵项还忍不住瞅了王安石一眼,隐隐的,既有担忧,又有责怪之意。

这事儿,满朝文武,一直就只有他们两个在商量,打算等过完年直接推给政事堂,以一种雷霆万钧的方式快速推行的,毕竟这事儿稍微拖延一下可能就永远也裁不下去了。

这怎么,一点秘都没保住呢?

至于说洛阳等地的禁军裁撤,这自然也是他们在仿真裁军而已。

王小仙和唐介走的时候唐介就说过,这京畿地区除了十万城内驻军之外外边的都是雷,王小仙再怎么创造就业岗位,也很难创造到城外去,这一点其实也是朝堂上的共识了。

赵项和王安石要仿真,要试验,自然不可能去太远的地方试,也不好找太近的,所以才找了这些地方,也就是京畿禁军的最外层兵力试验了一下他们这么裁军是否可行。

结果这就传出大裁军的消息,而且都传到京师周边了么?

王安石闻言却是立刻板起脸来,呵斥道:“介白,你现在已经没有差使在身了,这些事,不是你该问的,裁军与否,此乃国之机密,你不要打听!”

王小仙心下暗喜,面上却是努力的挤出一副愁容来,道:“哎~,王相说的是,我没有差遣在身,那我不问就是了,只是我还是想要再告诫官家,王相公一句。”

“我大宋的军队,过于臃肿,确实是不裁不行,但是裁下来的军队,必须要有一个妥善的安置,尤其是那些老兵,他们也许年轻的时候都是为咱们大宋流过血的,现在人老了,难道我们可以将其踢出去任凭他们自生自灭么?”

“官家!我大宋要想存续,图强,不能只计算利益的得失,更要兼顾天下人心啊,人心,军心,若是寒了,再想要补,那就是千难万难,甚至是永远也补不回来了。”

赵项的面色愈发的难看,隐隐的似乎还确实是带着几分愧疚。

却不禁解释道:“介白你,你,你放心,就算是裁军,肯定也会有补偿,和安排的,其一,肯定是尽可能的安排做工,就比如你在河北做的那样,尽可能的,可以安排他们去矿山做工。”

“实在安排不动的,朕和介甫已经想过了,我们可以将官员职田分给他们。”

“官员的职田?”

“对,官员的职田,这是早在庆历新政之时范文正公就提出来的,官员放弃职田,这一部分,朝廷可以通过提高俸禄的方式,亦或者说是将官员的杂七杂八的福利,都折算成银钱,发给官员们,你看,这不就是皆大欢喜了么?”

“介白你可能有所不知,自从成立了三直之后,李宪他还是很能干的,查处贪官污吏,追索了不少的银钱,而且朝廷这两年的财政也确实是在变好,这都是托了你的福啊,官员的俸禄涨上一些,朝廷其实完全可以负担。”

王小仙想了想,而后摇头道:“臣以为此策不妥,且不说国内职田够不够分,落实到各地州府,如何执行,又是否能够执行,朝廷给被裁撤的将士批个公文,就让他们下去收地去么?收得了么?万一官员要是不给呢?”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能够顺利的拿到地,这职田虽说是朝廷给官员的福利,可是这职田上是有佃农的呀,您把地都分给将土,您让这些种职田的佃农何去何从呢?”

“万一,这些佃农要是在有心人的下集体反抗,不肯离开他们的土地,报了团武装抗争,和拿着条子下去的禁军火并,怎么办呢?”

“难道要他们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打出人命来,谁活着,谁来种这块地么?”

“臣请官家和相公收回成命,三思啊。”

赵:“”

王安石:“介白,莫要说这个了,此事,不该你问,过年了,咱们还是说一说高兴的事情吧。”

王小仙点头:“好。”

【还过年?这个年我要是能让你们过得舒坦了我跟你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