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爵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闪爵小说网 > 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 第162章 只要能把王小仙送走,哪都可以有缺

第162章 只要能把王小仙送走,哪都可以有缺

第162章 只要能把王小仙送走,哪都可以有缺

王安石突然发现其他大臣看自己的眼神变得和善了许多,尤其是以文彦博为首的保守派大臣们,跟王小仙一比,他王安石立刻就显得眉清目秀,跟个好人似的了。

却是让他情不自禁地暗想:【其实介白刚去河北的时候,新政推行也比现在顺利得多,现在介白回来了,这新政—似乎又要重新变得顺利了啊,呵呵】

当然,王小仙的变法主张实在是太极端了,而且主要在军政上,即便是王安石,也要做他的反对派,是一定要尽力阻拦他的,不过在王安石想来,王小仙想要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基本就等于是痴人说梦。

连赵都未必能同意这样的变法想法,王小仙是直接采取了兵变逼宫的方式的,而一个敢鼓捣兵变逼宫的臣子,赵作为官家,真的还能够信任他么?

哪怕他真的是在为国为民?

王小仙那摆明了就是要得罪整个士大夫阶级的激进变法,即便是赵项真的失心疯愿意不保留的支持他,恐怕也没什么可行性。

不提他王小仙是不是肚子里还有哪些惊世骇俗的激进变法主张,就刚刚他提的,让三衙重新和枢密院平起平坐,让各路军中重建都部署,甚至还要让都部署反压经略使一头,这种事,别看赵满口答应且没人敢出声反对。

可他并不认为这事儿就真能推行得动,这不是相当于是让武将去管理军队了么?实在是过于荒谬。

十之八九也就是做个样子,真落地的时候,一定是会变形的。

可这就把他给显出来了啊,他还真不信王小仙有机会能亲自主持这个变法,那么十之八九,这差事一定还是要落在他的头上的,而有了王小仙的前车之鉴,恐怕就连文彦博那个老东西,也一定会对他的变法鼎力支持吧?

这不就好起来了么。

原本心情还很是阴郁的王安石,这会儿已经忍不住在心里哼唱小曲了,若不是实在是场合不合适,其他的所有人包括赵项在内全都阴沉着脸,他都要忍不住开心地笑出来了。

却说赵项和这些大臣们回了政事堂,各怀心思,赵项本人的城府却是没那么深,不等落座,便忍不住问道:“你们怎么看今天的事情,朕已经答应了王介白,是不是真的要推行他的新法,让三衙从此之后,也和枢密院并驾齐驱?”

“官家,此举万万不可啊!武人跋扈,且不懂忠义之道,官家若是当真因此便妥协放纵,只怕日后,他们稍有不顺,便要再行此逼宫之事,如何是好?朝廷的法度何在,威严何在?”

一直很少出声的韩绛突然冷不丁地道:“王小仙如此逼迫君上,分明是乱臣贼子,该杀!”

众人闻言,居然都在面上浮现出了赞许之色,就连赵项,也没有出言反对,而是面露沉思之色。

韩维留意着赵项的表情,道:“该杀也不可能现在杀,这次的兵变就是比划一下,王小仙若是死了,下次兵变也许就是真的了。”

“况且这王介白到底不是为了私利,反而真的是一片公心,此人心中有民,有军,确实是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可惜他心中只有天地生民,看起来,是没有我大宋的江山社稷,和对官家的忠心罢了。”

众人闻言依然是纷纷点头,这韩维这么说,也很有道理。

真杀王小仙也不可能现在杀,这其实也是共识,王小仙故意作死,也知道不可能马上死,而是打算让赵项和满朝的其他大臣都有个想要杀他的念头,等过了这一阵,下一次他再作死的时候,再新帐旧帐一起算的。

赵项的脸色阴沉,也看不出喜怒,对这俩兄弟这么唱双簧的反应也是不置可否,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只是道:“如何去做?才能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给这京内京外的禁军一个交代?王介白若是要亲自主持此事,你们谁能糊弄得了他?”

却见元绛主动站出来道:“臣以为,王介白不该主持此事,他到底是去年才刚进的进土,臣以为他这人固然是聪慧绝顶,能力毋庸置疑但是缺乏经验,阅历浅薄,这总是不争的事实,况且他王介白口口声声的说,军队应该交给军人管理,那他王介白本人,难道就不是文臣了么?”

“臣以为,既然是要增加三衙权柄,那就应该由李璋,贾逵和郝质,这三位大帅来亲自负责,军队上的事,这三位大帅难道不比他王介白更懂军事么?他王介白本来的意思,不也就是要还军权于衙帅么?”

群臣纷纷称是,都觉得元绛这建议十分可行,虽然也都看得出来,他的本意是救王小仙。

王小仙要是真敢主持这事儿,他就真死定了,但如果他只是提议,由三位大帅来做,那就不一样了,王小仙也说不出什么来。

是你自己说军队应由军人管的。

那些底层士兵们也一定会满意这个结果,他们懂个屁呀。

三衙大帅,确实是名义上,也是理论上,大宋武人的顶点。

但也只是理论上而已了。

北宋的法度,从来也不是一成不变,赵匡胤虽然有意抬高枢密院而弱三衙,但三衙大帅在太祖朝到底还是毫无疑问的实权实职,但等到眼下这个熙宁年间的时候,这三大帅几乎已经全成了养老职位了。

就算现在朝廷明诏让要让这三位大师增加权柄,这三个人,又有看足够的威望和能力么?

李璋,这是外戚出身,仁宗皇帝的表弟,从小跟仁宗关系好,功绩么,不能说没有,但要说有吧,也就那么回事儿,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扶保英宗皇帝继位,京东路闹盗匪的时候特也出去杀过盗匪。

没了。

之所以三衙大帅里有他一个,是因为另外的两个都是西军出身,朝廷可能是觉得如果三个大师都出自西军的话不好看。

反正现在三衙大师,就和判兵部事,兵部尚书什么的一样,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所谓的天底下身份最高的三个军人,现在到底还能管什么。

贾逵和郝质都是西军出身,功绩也就那样,西军众将领中谈不上出彩,也就是不好不坏,一个曾跟随狄青讨伐过侬智高,一个跟文彦博讨伐过贝州王则,威望功勋在西军中绝不是有多耀眼的,但胜在这俩人都比较听文官的话,当这个大帅其实颇有些回京养老的意思。

这么三位大帅来负责此事,能服众么?能把事情办得明白么?能顶得住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么?

要知道权力这个东西,并不是怎么规定,你就有怎样的权力的,还是那话,如今这个熙宁二年,三衙大帅的职责,权柄,理论上和大宋刚开国时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法就没变过啊!

理论上,这三位的权柄应该和宋初时杯酒释兵权之前的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等人是一模一样的才对。

我大宋什么时候削过你们三衙的兵权啊?

官职,就在这摆着,但是一个官职到底拥有多少权力,还是要取决于谁来做,取决于发展,取决于很多东西,不是说规定了你有权你就有权的。

印度宪法还规定自己是xx主义国家呢。

说白了,这些个大臣都有近乎十足的把握,这事儿落在这三位大帅手里,是比较好让他们拿捏的。

都欺负他们一辈子了,再怎么折腾,他们又能折腾出多大的浪花来?

当然不可能什么都不变,枢密院肯定也还是要让渡一点,哪怕是象征性的,朝廷也必然要给三衙增加权柄,但一个权柄到底是实的还是虚的,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还是那话,底层的兵卒他们文懂个屁啊。

再说他们本来就是因为裁军才凑一块兵变的,都是王小仙在中间瞎挑事儿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只要暂时别裁军了,自然他们也就不会闹了。

并不需要特意去设置什么障碍,说实在的,大宋的文官官僚体系已经很成熟且庞大了,这三位大帅的能力在这摆着呢,十之八九这件事的推行一定会是一片狼借,到时候自然还是需要一位相公,比如王安石这样的变法派来“辅佐”他们。

说白了,真要是由武夫来做这件事他们也就不那么担忧了,文官官僚阶级是很牢固的,别说这三个没什么威望的,就是从西军中把相对最高的郭逵给调回来他们也不怕。

他们就是有点怕王小仙,只要这事儿不是王小仙亲自搞,谁搞,他们都无所谓。

曾公亮突然站出来道:“臣以为,为了安抚军心,或许朝廷可以考虑恢复殿前司点检之职?”

赵项一愣:“殿前司点检,这不是太祖——好,朕准了。”

这赵一点就透了。

殿前司点检,这是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的职位,大宋开国之后只有慕容延钊短时间的做了不到半年,杯酒释兵权之后这个职位就没了,就和李世民之后世间再无尚书令是一个意思,这个职位到底还是极其敏感的。

可是问题是眼下这个时候,殿前都点检还有意义了么?

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是因为他是赵匡胤,不是因为他是殿前都点检啊,换了五代那种背景,张永德那种庸人如果不罢,他一定会背中八箭自杀而死。

而换眼下的这个大宋,把这个位置给一个威望不够的庸人,比如三大帅中军功最小,威望最低,岁数最大的李璋来做,依然不眈误他做文官的走狗。

甚至十之八九只会让他更加的谨小慎微,更加的怂,不乖的时候他们这些相公直接着他的脸给他来上一句:点检是欲学太祖吗?

吓不死他。

如此,他们对下边的兵卒自然也算有了交代:我们是真想军改啊,你们看,我们连殿前都点检都给恢复了。

说不得其他那些实在的就可以不用改了。

赵项点头表示认可,而后问道:“那,王介白要如何安排?他从河北回来,现在身上是没有实际差遣的。”

众人一时面面相,却居然谁也没敢说话。

赵项:“介白为人刚正,让他进御史台如何?”

“不行!”

“万万不可!”

“不合适不合适。”

所有人,却居然是齐齐出声,包括王安石和元绛在内所有人都不同意。

王小仙这种人要是进了御史台,那还不天天弹劾人,把官场给搅的鸡飞狗跳啊。

司马光:“介白的能力,功绩,名望都没问题,又有三品赐服,再让他留在史馆,那就实在是太不合适了,按说,当为大臣,要不让他—试试知制造。”

王圭:“这世上哪有二十多岁的大臣?王小仙去年的进士,今年知制么?况且他是锁厅的明经出身,岂能担此文华重任。”

一旁,一直都低着头始终不怎么说话的知制诰吕惠卿这会儿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道:“王介白要是来,在下倒是愿意退位让贤,就是怕他脾气太直,会冲撞官家。”

众人纷纷点头,都认为这王小仙,干得出这样的事。

知制造分内制和外制,说白了就是帮助官家草拟诏书的,内制有时候会由翰林学士兼任有时候不会,和翰林学士一样都是服务于皇帝本人的幕僚系统,这在唐代就是内相,宋代也算半相了,也不一定就只是一个人。

当然,有些官家入宫不着调,搞这种内侍近臣整日里研究写诗画画,也是可以的。

吕惠卿本来不想在今天这样的场合出来说话的,他毕竟资历还浅,但好家伙,这再不说话他们居然就要让王小仙给自己当同僚了?

以王小仙的强势,过来之后那还不欺负死他呀。

曾公亮:“王介白—说真的,这人虽然桀骜放肆,正如韩学士所言,心中只有天地生民,而没有官家和社稷,然而论能力,这恐怕是无人能够质疑的吧?此人,确实是大才,奇才,是我大宋神剑的。”

“然而剑开两刃,伤人伤己,此人正是因为有才学,所以恃才傲物,嗯——-呵呵,说真的,老夫若是在二十岁的时候有这本事,也会狂的,他至少不是什么奸恶之人。”

“之所以他做事的时候会这般的没有轻重,恐怕也跟他没有阅历有关,王学士说的对,这世上安有二十几岁的内相?我看,介白现在最需要的是历练,而不是着急现在就委以重任。”

“自古以来,良相起于州府,他王介白还这么年轻,官家也一样是正当青年,要当大臣,又何必急在一时呢?没有州郡的治理经验,真的可以治理好国家么?”

一众的大臣连连点头,都认为曾公亮说得极好,极有道理,全都赞同了他的这个说法。

一番话说得可谓是有理有据,道理也确实是对的,但是实际上,就是要把王小仙给踢出去么。

王小仙现在杀肯定是杀不了的,而且他到底是文官士大夫,那莫不如就把人外放,至少是做到眼不见心不烦。

当然,外放之后还能不能回得来,什么时候回来,那就要看赵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但总之,滚蛋一天是一天么,他曾公亮这个相公又还能做多久呢?他今年过完年都七十二了,明年就七十三了。

到时候爱回来不回来,回不回得来也都跟他没关系了。

其他大臣也都跟他想的差不多,大家都是老登,正常来说的话外放出去当官,十年八年的再考虑回京的事反而才是正常的,十年八年之后大概率他们这些人也剩不下几个还在位子上了。

就连文彦博一听这个都来精神了。

把王介白外放?这好啊,他要是能外放的话,我就不急着辞官了。

赵项扫了群臣一眼,道:“你们都是这个意思么?王参政,元师?您二位也这么认为么?”

王安石和元绛对视一眼,也都表示同意。

王安石或许还有点自己的心思,元绛却是也真心的认为,眼下这个情况,王小仙确实是应该外放。

不管是出于躲一躲风头,等风波过去之后赵项想起他的好了再回来,还是从他本人角度,他也确实是有必要在州府历练一番。

曾公亮不管真是怎么想的,话说得确实是没错:王小仙刚二十多岁,着什么急去当大臣呢?

缺乏州府的实干经验,这大臣让他当,他也当不稳当,更何况他那个激烈的性子了。

赵项:“都同意,让介白外放,是么?也好,那—他应该外放个什么职位呢?知县?

众人纷纷摇头。

“介白毕竟是赐了紫袍玉带,做过钦差的人,从知县干起,那就太低了。”

“而且王介白在江宁县做主簿的时候,曾代行县务,也并不缺治理一县的经验,没有必要再从知县干起了。”

“那—知府?””

众人琢磨了一下,还是纷纷摇头。

“有点太高了。”

“是啊,我朝知府实权极大,所需要应对的事务也颇为繁杂,王介白未必熟悉地方上的相关制度规则,直接去做知府,早了点吧。”

万一直接去做知府,又搞出什么大消息,没两年就回来了可咋整。

“那要是这么说的话,通判是最合适的了?”

众人还是摇头。

“通判确实是合适,但是他王小仙要是做了通判,哪个知府能压得住他呢?”

“元师,你觉得应该做什么。”

“府一级确实是没有适合介白的位置,在路一级找一找是比较合适的,无外乎就是帅司、漕司、宪司、仓司,臣以为,是不是可以先做宪司后做漕司,熟悉情况了之后再去做两任知府,这样,咱们再调他回来做大臣,是不是就比较合适了呢?”

这么走的路自然会更扎实一些,而其他的大臣则无一不是纷纷叫好。

一任漕司,一任宪司,两任知府,三四一十二,这套流程走完就至少是十二年了。

合理,很合理。

宰相起于州府么,这才是官场正道么。

十二年后,他们这些个老登,估摸着也剩不下几个了,太好了,这样的话他们都至少可以过十二年的消停日子。

赵项:“这样,那就依元师之意,让他先做个大宋提刑官吧,哪些路的提刑有缺呢?

你们回头议一议,给朕报上来吧。”

群臣连忙答应,教分默契的全部都暂时“忘记”了王小仙并不是明法出身,压丞不懂律法的这个基本事实。

只要能把王小仙送走,哪一路的提刑都可以有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